一张皱巴巴的欠条,牵出横跨四年的经济纠纷。黄羊城法庭团队接过了这个沉甸甸的"四年旧账"——看似普通的承揽合同纠纷,标的额仅1.4万元,却因被告突如其来的变故蒙上阴云。电话那头,双目失明的老郭声音哽咽:青光眼夺去光明,外债缠身靠低保度日,这债该怎么还?
破冰之旅
一辆颠簸的警车,载着司法为民的赤诚初心。3月25日清晨,黄羊城法庭全员驱车百里,载着原告小董叩响乌素图村老郭家的大门。化解这道民生难题的关键,不在庄严的审判庭,而在当事人热乎乎的炕头上。一场浸润着司法温度的特殊调解就此展开.....
调解艺术
当黄羊城法庭的法官褪去制服外套坐上炕头时,像邻家兄弟般自然唠起家常,一场充满人情味的对话就此展开。"今年地里种的什么庄稼?羊圈里添了几只新羔?残疾证有没有办理?"看似闲话家常的问候,让紧绷的气氛悄然融化。
黄羊城法庭的案卷里仿佛有了一支双色笔,蓝笔记民生——低保金数额、外债明细、秋收预期;红笔勾法理——欠款金额确认、给付期限计算、违约责任。案卷里记录的不只是案件事实,更是一个双目失明债务人真实的生活图景,当法官的话题自然转向那张泛黄的欠条,把双方隐情摊在阳光下,调解方案渐渐有了轮廓。
枫桥新韵
"总金额从1.4万减免至1.1万,咱们把还款计划刻进节气里怎样?"黄羊城法庭团队的创新提议让当事人眼前一亮:首期1000元定在秋分卖粮时,后续5000元对应来年羊羔出栏季,最后5000元在第三年年底全部付清。这种"跟着农时走"的调解方案,既守住了法律底线,又留住了乡土情谊。当双方在炕桌上签下协议后,原告小董感慨:"四年心结,一朝化解。"黄羊城法庭全体成员用车轮碾出的"枫桥经验"新轨迹,正在北疆大地续写着"小案大民生"的时代注脚。
这场炕头上的调解,丈量出司法为民的三种温度:42℃——是农家炕头刚好的温热;37℃——是黄羊城法庭握笔记录的恒温;100℃——是司法守护民生的炽热。
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,从冰冷文书到温情调解,这场"炕头上的司法实践"生动诠释:真正的公平正义,既要明辨是非曲直,更要焐热世道人心。当法槌未落而纷争已解,当判决书化作和解书,当法槌化作春犁,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细作,我们看见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鲜活样本,黄羊城法庭的干警们正用"热炕头调解法"续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。
法律有尺度,法官有温度,司法有力量。察右中旗人民法院将持续聚焦案件,以“如我在诉之理念”作新时代"马背法庭"传承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