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宁区人民检察院立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,主动融入综治中心建设,派驻检察人员到集宁区各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(以下简称“综治中心”),在履行综治中心政策宣传、释法析理、联合调处等职责过程中,同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,以综治中心为支点撬动司法保护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,实现“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网、保护不断档”。
定位综治中心功能,搭建未检协同平台
1.资源整合枢纽,依托综治中心的“一站式”社会治理功能,探索建立“综治+未检”联席办公室,统筹公安、司法、教育、民政等部门力量,建立分级处置机制。对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实行"红黄蓝"三色分级管理:红色(刑事案件)、黄色(家事纠纷)、蓝色(法治教育),对应启动司法保护、监护干预、临界预防等不同处置流程。
2.建立数据共享平台,打通综治中心的网格数据、公安案件数据、教育部门学生信息,建立未成年人动态数据库,精准识别高风险群体(如失学、家庭暴力受害者)。
3.网格化前端治理,将未检需求嵌入综治网格员职责,通过日常巡查发现未成年人监护缺失、校园欺凌等线索,及时上报并启动司法干预。对网格员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专题培训,提升其识别风险、介入疏导的能力。
聚焦重点领域,强化源头预防与干预
1.高危场所治理,联合综治中心对“九小场所”中涉及的校园周边网吧、KTV、宾馆等场所开展常态化排查,落实“强制报告制度”,严惩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。
2.织密困境儿童关爱网,携手综治中心对困境儿童开展结对关爱帮扶活动。通过建立“一人一策”成长档案,定期跟踪孩子的家庭状况、学业表现及心理健康,并创新推出“法治礼包+定制帮扶”模式。
3.提升家庭监护能力,依托综治中心设立“家庭教育指导站”,对失职监护人开展强制教育,联合妇联、社工在“妇女之家”提供家庭关系修复服务。目前已对3名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开展亲职教育。
创新司法与社会化帮教衔接模式
1.强化临界预防工作,对涉及未成年人治安案件、家事纠纷等建立跟踪帮教档案,联合社区工作者、心理咨询师开展"一对一"帮教,对6类重点人群(如校园霸凌参与者)实施不公开训诫、家庭教育指导等干预措施。
2.加强未成年被害人综合救助,联合综治中心设立“未成年人保护驿站”,整合司法救助、心理疏导、医疗援助等资源,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,避免被害人反复奔波。制定长期帮扶计划,针对因案致贫、失学的未成年人,协调民政、教育部门落实低保、学费减免等政策。
科技赋能:构建智慧未检综治体系
1.打造线上法治服务矩阵,利用“晨曦未检云平台”小程序,提供法律咨询、心理援助、线索举报等功能,覆盖辖区未成年人及家庭。目前注册量已达到15000人。
2.AI助力法治副校长履职,常态化开展预防犯罪教育,运用AI技术开发“智慧普法”系统,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校园潜在风险点(如辍学倾向、网络沉迷、校园欺凌),生成个性化法治课程。开发AI虚拟形象“法治小助手”,助力法治副校长法治进校园普法宣传全覆盖。目前已走进两所小学利用AI“法治小助手”进行普法宣传,受到学生的喜爱。
“综治+未检”的核心在于以基层治理平台为支点,撬动司法保护与社会服务的协同效能。集宁区检察院力求通过机制融合、数据共享、资源下沉,真正实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从“个案办理”到“系统治理”的跨越,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。